農工黨遼寧省委呼吁 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態之要。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和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我省水資源短缺、水災害頻發、水生態損害等問題愈加凸顯,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瓶頸。”農工黨遼寧省委認為,建立有效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扭轉水生態惡化、水資源浪費趨勢,對于我省加快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工黨遼寧省委在調研中了解到,流域生態補償作用發揮不夠、補償渠道和方式單一、相關產權制度不健全、保護者的責任不到位、政策法規建設滯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省水資源保護的進程。
“生態補償的支付主體是生態受益者。”農工黨遼寧省委提出,要明確受益者和保護者的權責。各級政府要負責本轄區內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生態區域、集中飲用水水源地等區域的生態補償。將生態補償列入各級政府預算,切實履行支付義務,確保補償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引導企業、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等各類受益主體履行生態補償義務,督促生態損害者切實履行治理修復責任。督促受償者切實履行生態保護建設責任,保證生態產品的供給和質量。加強對補償資金使用和權責落實的監督管理。
為切實加大生態補償投入力度,農工黨遼寧省委建議,各級財政在均衡性轉移支付中,考慮不同區域生態功能因素和支出成本差異,通過提高轉移支付系數等方式,加大對重點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規范現有流域生態補償方面的專項資金,完善資金分配辦法。完善水資源征收管理政策,加大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的籌集力度。
如何健全配套制度體系?農工黨遼寧省委呼吁,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明確界定水權。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標準體系,根據各領域、不同類型地區的特點,完善測算方法,分別制定補償標準,并逐步加大補償力度。切實加強監測能力建設,健全重點生態功能區、流域斷面水量水質國家重點監控點位和自動監測網絡,制定和完善監測評估指標體系,及時提供動態監測評估信息。將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成效納入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
針對加快制定生態補償政策法規,農工黨遼寧省委認為,應通過完善政策和立法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加快推進流域生態補償立法,明確生態補償的基本原則、主要領域、補償范圍、補償對象、資金來源、補償標準、相關利益主體的權利義務、考核評估辦法、責任追究等,不斷推進生態補償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在大力推進生態補償工作的同時,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河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使生態補償、生態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得到同步推進。”農工黨遼寧省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