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省
遼寧日報記者 李 越 胡海林 孔愛群
■省政協委員隋國民:發揮科技“乘數效應”,將“土特產”文章做精彩
■省政協委員馬廷東:用好“小氣候”,塑造好品牌,闖出大市場
■省政協委員王印紅:鄉村環境建設應補短板、鍛長板、固底板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
遼寧作為農業大省,地處經濟發展的黃金緯度帶,這里富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功能完善。獨特的區位優勢、自然稟賦,是我省殷實的“家底兒”,是我省打造農業強省的底氣。
2022年,我省立足打造“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圍繞糧食生產穩面積提產能、產業發展穩基礎提效益、鄉村建設穩步伐提質量、農民增收穩勢頭提后勁,扎實有效推進鄉村振興,夯實農業強省建設基礎。
2023年,我省如何繼續發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聚焦產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精耕細作打造現代農業“金扁擔”,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連日來,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現場,委員們集眾智、建真言、獻良策。
日子火起來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底線任務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消除絕對貧困后,如何持續發力,乘勝追擊,增強脫貧戶的內生動力、“造血”能力,杜絕返貧風險?各地區基礎不同,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廣大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不因為取得一定的成果就‘鳴金收兵’,要持續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隋國民委員表示,可通過加強科技幫扶專家團隊建設,把好技術高效輸送到田間地頭、生產一線。尤其對于脫貧地區,更應加強智力支持,增強其內生動力。通過“科技+”幫扶模式,因地制宜在各地打樣板、樹典型,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助農增收,至關重要。”在馬廷東委員看來,現階段的鄉村振興,要建立在夯實脫貧攻堅成果上,多渠道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向這一目標努力,就業和創業是有效的路徑。因此,應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勤勞致富、自力更生的精氣神,發展到人到戶類產業幫扶項目,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鼓勵引導大家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幸福生活。
“還應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擼起袖子加油干。”王印紅委員表示,近年來自己所在村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更多的村民有活干、有錢賺,日子越來越紅火。村集體收入由負債到盈利,村民人均月收入可達6000元至8000元,大家的生活更有盼頭、有奔頭。
產業強起來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
如何依托各地資源稟賦,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特色產業,委員們持續熱議。
王印紅表示,自己所在村一直以水稻種植、魚塘養殖為主導產業,近年來又大力發展北蟲草特色產業,目前已初具規模。這種依托一方水土孕育的豐富鄉土資源,打造有認可度、有競爭力的地方優勢產業,恰好是強產業的應有之義。
馬廷東來自有著“中國草莓第一縣”美譽的丹東東港市,他以自己在鄉村一線發展多年的經歷和感受現身說法:“產業要做強,必須有特色,且各地應主動挖掘所在地區的區位優勢,充分用好當地‘小氣候’,堅持走‘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差異化發展之路。”他同時強調,應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通過發揮好一個地區的產品規模優勢,抱團闖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將“土特產”文章琢磨透、做精彩,除了要用好資源優勢,更要依靠科技力量。隋國民說,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科技力量不可或缺。要做到優勢特色農產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必須緊盯農業發展前沿,提升創新研發能力,發揮科技的“乘數效應”。作為全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省農科院正在用其努力取得的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研發的一批重大農業關鍵技術,打造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典型樣板,為全省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農村美起來
人居環境換新顏,美麗鄉村入畫來。
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場硬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備受委員們關注。
“近年來,隨著生活品質提升,農民對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對人居環境、鄉村生態等也有追求、有要求。”王印紅說,應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對農村公路、電網、供水等基礎設施補短板、鍛長板、固底板,讓人居環境“面子”更靚,“里子”更實。
接地氣、聽民聲、順民意同樣重要。馬廷東表示,建設美麗鄉村是民生所盼、民心所向。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提高建設內容與農民生活的契合度以及建設工作農民的參與度,重點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并圍繞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建立長效機制。
隋國民表示,要推動美麗鄉村有質的改變,增強廣大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還要加強頂層設計,同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在系統治理、長效治理中實現鄉村環境的持續改善。未來,也應通過研發和示范推廣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治理等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為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