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主持人:本報記者 趙婷婷 劉 璐
嘉 賓:省政協委員 喬春雷 許華勇 劉海瑞
主持人:去年,遼寧糧食總產量496.9億斤,單位面積產量排全國第四名,糧食主產省地位進一步鞏固。您認為我們還應從哪些方面發力,為“中國飯碗”貢獻更多更好“遼寧糧”?
喬春雷:2022年遼寧糧食再獲豐收,主產區地位更加穩固,單產優勢更為突出,我們在保持全省糧食安全形勢穩中向好的信心的同時,也要有穩中有憂的意識。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提產能的要害部位,我省糧食播種面積連續5年穩定增長,與多年來層層壓實耕地紅線目標責任,將糧食播種面積落實到農戶和地塊等舉措密不可分。在繼續堅持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還要抓住高質量農田建設這個關鍵,不斷完善技術標準、加大資金投入,為“2035年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奠定堅實基礎。
生態保護是糧食生產的最終遵循和落腳點。不同于工業生產,依靠科技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只是一時之策,堅持科技賦能與生態保護齊頭并進,才是長久之計。例如,在生產層面,既要大力推進農機技術、種子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層面的創新,也要改良和推廣黑土過冬、耕地深翻、秸稈還田、休耕輪耕等生態手段,積極開展土壤生態修復,著力提升耕地地力。
從過去的實踐看,糧食儲備尤其是中央儲備,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效果也十分顯著。中儲糧遼寧分公司在全省14個地市科學合理布局,做到了“有糧的地方都有我們的糧倉,用糧的時候都能用到我們的糧”,很好地保障了全省糧食產業鏈供給鏈穩定,助力豐產增收。
保障糧食安全,也是一道“加減”運算題,做加法,抓增產不容忽視;做減法,抓節約減損也同樣重要。糧食在收獲、儲運、加工、銷售以及消費等環節均會產生損耗,說它是從田間浪費到餐桌毫不夸張。必須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理念,從收、儲、運、加等全鏈條各個環節上發力,深入推進節糧減損專項行動,構建節糧減損與提質增效融合促進、與產業升級同步推進的良好機制。
許華勇: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應圍繞耕地保護、種業振興、科技支撐三個方面發力。
首先,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形成保護更有力、執行更順暢、管理更高效的耕地保護新格局。進一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堅持用地養地相結合,有序推進休耕制度,持續改善土地質量和生態。
其次,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議政府部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省級層面的種業發展專項資金,綜合采用前資助、后補助、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種業基礎研究、種質資源保護與鑒定評價、重大良種攻關、優良品種推廣等。同時,加強政銀企對接,建立貸款風險分擔、補償、貼息等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種業企業的貸款投入,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此外,還應該加強科技支撐,深化產學研融合。遼寧農業科研資源豐富,但多數成果未能實現產業化。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種實現產業化生產。
主持人: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體,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您有哪些建議與看法,怎樣才能更好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許華勇: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歸根結底是種地收益不高。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讓農民的種糧收益穩中有升,是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關鍵。要提高科學種植技術,推廣應用先進、適用農機具,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資金補貼,提高對補貼資金的監督力度,讓補貼資金真正落實到實際種田農民手中而不是有田者手中。
劉海瑞:如今,年輕一代愿意留在農村的不多,愿意務農的更少,種糧農民年齡偏大,體能跟不上,種糧積極性自然不高。針對這一現象,可以通過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方式緩解,逐步做到“散戶”變“大戶”、“小田”變“大田”,以適度規模化種植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同時,還要加強系統性培訓,提高農民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